經過了半年多的時間和努力,我終於把《被討厭的勇氣》這本書給看完了。作者岸見一郎,古賀史健把阿德勒的心理學理論,藉由哲學家與年輕人的對話,以類似小說或故事的方式呈現出來。我以前沒有接觸過阿德勒的心理學理論,所以這也是第一次如此認真的接觸關於他的心理學理論與概念。
拍一下書的正反面給大家看看。
老實說,我覺得這不是一本很好讀的書,一來是思想藉由對話的方式來呈現過於迂回,幾度讓我看到覺得有點鬼打牆的情況。二來是書本的內容的確是有很多觀點都發人省思,花了我不少時間去思考和消化。正因為如此,這本書真的花了我很多時間來反覆的閱讀,所以我決定把這本書的一些重點摘錄下來,方便我自己以後回味,並加上一點我自己的心得分享給大家(不想被雷的朋友請不要繼續看下去),也推薦大家買一本被討厭的勇氣來細細品嘗:
一、否定心理創傷
這個論點其實是顛覆了我的以往對於一些心理學和行為的認知,總覺得成年人的一些負面行為都是源自於小時候的一些心理創傷。
但書中提到"每個人都會因為某些「目的」而活著。為了達到目的,於是捏造了情緒做為手段。重要的不是你經歷了什麼,而是你如何運用他。" 認為其實這些行為或說法都是自我捏造或是催眠的行為,是為了達到某些背後的目的。
對此,書中也提到"如果生活型態不是天生的,而是自己選的,應該就有重新選擇的可能性。大家儘管有種種的不滿,但保持「現在的我」,還是比較輕鬆又安心的。換句話說就是缺乏「變得幸福的勇氣」。要有「捨棄現有生活型態」的決心。"看起來很簡單的改念,其實卻是知易行難。
二、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
書中不斷強調,如果沒有人際關係的話,只有一個人活在這世界上,基本上不會有煩惱。想了想之後,我是完全同意這個論點。
作者提到"人因為害怕被人討厭,在人際關係中受傷,所以目的是不要在人際關係中受傷。人際關係軸上一旦有競爭,就無法從人際關係的煩惱中脫身無法逃離不幸。因為競爭的最後會有輸家與贏家,在不知不覺中,其他所有的一切,甚至是全世界,都會被你視為敵人。" 也因此,"只要可以感受到「人人都是我的夥伴」,對世界的看法就會有所不同。"
並且談到了這個正面的論點"行動面的目標:「獨立」與「能與社會和諧生活」;而支持這項行動的心理目標包含了兩項認知:「我是有能力的」、「人人都是我的夥伴」。"完全又是一個知易行難的論點。
另外,書中的哲學家也把"人際關係分為「工作的任務」、「交友的任務」以及「愛的任務」三項,統稱為「人生任務」。"思考我自己的人生經驗,這的確是人生主要任務。
三、割捨別人的課題
"不要為了滿足那個人的期望而活,別人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望而活。"的確是這樣沒錯。
但要做到所謂的"課題分離:所有人際關係的紛爭,差不多都是因為一腳踩進人家的課題裡,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所引起的。只有自己可以改變自己。介入別人的課題才是以自我為中心。"書中的這個論點,我思考了很久,覺得這又是另一個很難執行的情況,至少心態上很難過得去。
之後就是本書書名的來源"所謂的自由,就是被別人討厭。"
接著進一步解釋"如果你無法不在意他人的評價、無法不害怕被人討厭,也不想付出可能得不到認同的代價,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;也就是,得不到自由。"
然後提到了 "變得幸福的勇氣中,也包含了「被討厭的勇氣」。當你獲得這種勇氣的同時,人際關係應該也會頓時變得輕鬆了吧。"想想好像是如此沒錯,但真的做得到嗎?
四、世界的中心在哪
看到此,書中的哲學家把層次拉高,提到了"人際關係的終極目標在於「社會意識」。"但不確定阿德勒是怎麼論述的。
進一步解釋"把別人當成夥伴,並感覺到「有自己的歸屬感」,就稱為「社會意識」。"並提出要"把「對自我的執著」轉變為「對他人的關心」。"以及"做不到「課題分離」、被認同需求束縛的人,也是極度以自我為中心的。"
書中提到"完全只在乎「別人是如何看我」的這種生活方式,其實正是以自我為中心、只關心「我」的生活型態。"這個論點又再次顛覆了我的想法,但似乎也有其道理。
然後又談到了一個很高層次"我並不是世界的中心,而是共同體的一部分。把共同體的範圍當成是「無限大」,傾聽更大的共同體之聲。"以及 "當一個人覺得我對共同體來說是有益的時候,就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。只要存在,就有價值。"我想這可能類似就是要透過回饋世界的方式來感受到自己的存在,大概是一種無私無我的境界。之後 "只要你和任何一個人建立了縱向關係,不知不覺間,你所有的人際關係都會採用縱向的方式。"
然後哲學家也提到了"尊重長輩是很重要沒錯,而且在公司裡每個人的職責當然也各有不同,我並不是要你和所有人都交朋友,對待大家都像好朋友。重要的是,在意識上是對等的,而且該堅持的地方就堅持,坦坦蕩蕩不退縮。"
五、認真活在當下
最後,書中提到要認真活在當下,"把對自己的執著切換成對他人的關心,擁有社會意識。其中需要的是「接納自我」、「信任他人」還有「貢獻他人」這三項。"並進一步解釋 "所謂的肯定自我,是明明做不到,卻要暗示自己「我可以」、「我很強」。這種想法也會連接到優越情節上,算是欺騙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。另一方面,「接納自我」是在自己無能為力的情況下,坦然接受那個「辦不到的自己」,而且盡最大努力朝向目標前進,不欺騙自己。" 強調信任的重要"只要害怕信任,終將無法和任何人建立深厚的關係。"
而書中也提到"所謂的「貢獻他人」並不是捨棄「我」去為了某人鞠躬盡瘁,說穿了,是為了實際感受「我」的價值才做的。"以及"不是想著別人可以為我做什麼,而是我可以為別人做什麼,並付諸實現。" 並進一步解釋"人際關係發展不順利,真正的關鍵在於沒有做到接納自我、信任別人還有貢獻他人,可惜卻誤把焦點放在無關緊要的一小部分,甚至打算用那種狹隘的觀點來批評全世界。對人類而言,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歡自己,只要認為我對共同體有幫助,對某人有用處,可以讓自己實際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就對了。所謂的幸福就是「貢獻感」。"
然後哲學家提到了"人要有「甘於平凡的勇氣」,我們沒有必要刻意誇耀自己的優越性。"這個論點讓我思考了好久,但活到了30幾歲,也漸漸能接受了。
之後書中告誡我們"過去發生了什麼事,和「當下」一點關係也沒有,而未來會如何也不是「當下」要考慮的問題。當你認真的活在「此時、此刻」,根本不會想到這些事。" 以及"人生最大的謊言就是沒有活在「當下」,沉溺於過去,不斷張望未來,讓自己所有的人生都映照在微弱的燈光下,還以為自己看見了什麼。"
並且提醒我們"普遍來說,「人生沒有意義」,「人生的意義,由你自己給予」。"
以上這五個論點就是這本書的主架構,而各點的內容是我認為比較精華且值得深思與效法的部分,很多觀點讓我覺得耳目一新,而且真的非常值得省思,有些事情例如像是「貢獻他人」的想法,我覺得我已經在做了,但例如像是「甘於平凡的勇氣」、或是「勇敢接納自我」,我就覺得不是那麼容易做到,如果能做到恐怕是已經達到另一個境界或層次的人生階段了。正所謂「知易行難」,做不做得到又是另外一回事了。
題外話,某天某位朋友搜尋這本書,看到了我的文章,就跟我聊起了這本書,他說他看了這本書其實不是很好讀,為什麼還大賣?
我想了想,便跟他說,因為書名取的好吧。這世界上多數人都不喜歡被討厭,但是想要做自己免不了被人討厭,所以大家才會想要了解如何獲得"被討厭的勇氣"吧XD
留言列表